話說老北京之天福號,肘子可是一絕
光明熱點18-11-1211:00
天福號始創于清乾隆三年(1738年),距今已有265年的歷史。據說,天福號的成立還有一段小故事。
山東掖縣人劉鳳翔赴京謀生,與一山西客商合伙在西單的東北角處開了一間門面,出售醬肘子、醬肉和醬肚等。因店堂窄小,無名無號,生意一直不景氣。山西客商見無利可圖,于是撤股,由劉鳳翔獨自經營。
一天,劉鳳翔到市場進貨,見舊貨攤上有一塊舊匾,上書“天福號”三個大字。劉鳳翔學過書法,知道這三字乃是顏體楷書,筆鋒蒼勁、厚實,入木三分。同時,“天?!倍趾小吧咸熨n?!钡囊馑?,正好用做店名招攬買賣。于是他當即買下牌匾,回家后著意裝飾一番,懸掛在小店的門楣上,果然氣派非凡。
真怪,從此,小店的生意果然一天比一天興盛。那塊牌匾還引來一些文人墨客駐足品評,給小店帶來了新氣象。劉鳳翔很珍惜這些機會,每當文人們品評書法后,他總是瞅準機會招攬客人。慢慢地,光顧“天福號”的文人越來越多,為天福號醬肘子進入上層社會打下基礎。
過去的熟肉鋪都是晚上制作,白天出售。有一次,劉鳳翔的后人劉抵明夜間守灶,不小心睡著了,肘子煮過了火。他感到十分沮喪,但又舍不得扔掉,于是反復加工,配入許多調料,醬肘子的顏色因此發生變化,外皮色澤紫紅發亮,倒也好看,再嘗一嘗,味道還可以。不過,劉抵明心中還是惴惴不安,不知道顧客嘗過后會有什么反應。
正巧,第二天,有位家住舊刑部街的官員來買醬肘子,拿回家后沒多久,馬上返了回來,說這次的肘子不同往常,又酥又嫩,不膩口,不塞牙,口味香綿,還想再多買點給家中老太太吃。劉抵明一聽,大受鼓舞,到了晚上,便依樣畫葫蘆,制作出全新味道的醬肘子。此后,天福號的醬肘子便開始有了點名氣。
這日傍晚,劉抵明正要關門歇業,那位刑部的官員突然匆匆趕來,鄭重地告訴劉掌柜,讓他在晚上制作最好的醬肘子,用來獻給當今太后。劉掌柜聽后,又驚又喜。如果慈禧太后能看得上眼,天福號可真要“天福高照”了。當晚,劉掌柜精選上等肘子,一連燉了好幾鍋,然后選出最滿意的,用心裝好。第二天上午,宮中來了幾個太監,將劉掌柜準備好的醬肘子帶走。結果,當天中午,慈禧太后就派人到天福號,要他們按時往宮內送肘子。這樣一來,天福號名聲立刻傳遍京城。不僅老百姓愛吃,許多達官貴人也成為???。